2025年最新PG电子游戏攻略与沉浸式试玩技巧!注册即领新手礼包(访问:363050.com 领取888U),手机版全面适配iOS/Android,跨平台数据互通,每日更新限时优惠!立即探索科幻世界,开启你的PG电子之旅。5.1 PG 调速电机工作原理简单介绍 现小功率分体机采用的室内风机电机为塑封 PG 调速电机,为单向异步电容运转电动机,级
对数为四级,并带转速反馈,电机每转一周,输出一个或多个方波信号。单向异步电动机结构简 单,成本低,振动和噪音较小,并且只需单相电源供电,所以在家电行业中应用广泛。它主要由 定子与转子两部分组成。定子部分由定子铁心、绕组和基座组成,定子铁心由硅钢片压成,且内 圆有许多槽,用以嵌放定子绕组-由于单向绕组只能产生脉动电势,电机没有启动转矩而无法启动, 因此单向电机的定子有两相绕组,两相绕组的轴线°电角度,其中一相绕组称为主
L1 选用 100uH 扼流线圈,并放在可控硅与电机之间; IC5 选用导通电流 0.9A 的 AQH2223。 5.5.6 注意事项 本电路是集成形式的可控硅控制电路,基本的注意事项和可控硅电路大同小异。需特别注意 的是 PCB 布板时 IC5 的控制端(弱电)与强电端的爬电距离,及 R16 的选型。
a、 双向可控硅 TR1 具有方向性,T1、T2 接反后,电路不能正常工作; b、 PC817 中的发光二极管的电压可采用12V,将限流电阻 R26 改为 1K 即可; c、 目前大部分实际 PCB 中均无 R30、C1,R30 可维持电路中的电流,避免出现电流突变现 象,C1 可滤除高频干扰; d、 本元器件选型适用于小功率的室内 PG 电机,如 PG 电机功率过大,则不能使用可控硅 BT131(额定工作电流为 1A),需要选择额定工作电流更大的可控硅,同时重新选择 R24 的阻值。 5.3 过零检测原理
结合标准化要求,各元器件选型要求如下: D13 选用 IN4148,尽量选用插件二极管; R21 选用 5.1K 0.25W 碳膜电阻,也可采用相关 0805 贴片电阻; C12 选用 103 滤波电容; 5.4.4 注意事项 电机内置检测电路中使用控制器提供的12V 电源,需要确定控制器所提供的12V 电源不会 超出霍尔元件的耐压值。 5.5 固态继电器调压调速原理 5.5.1 工作原理 固态继电器调速是通过改变固态继电器内部可控硅导通角的方法来改变电动机端电压的波
可控硅调速是用改变可控硅导通角的方法来改变电动机端电压的波形,从而改变电动机端电 压的有效值,达到调速的目的。
当可控硅导通角 α1=180°时,电动机端电压波形为正弦波,即全导通状态;当可控硅导通角 α1 180°时,电动机端电压波形如图实线所示,即非全导通状态,有效值减小;α1 越小,导通 状态越少,则电压有效值越小,所产生的磁场越小,则电机的转速越低。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可 控硅调速时电机转速可连续调节,但这时电动机电压和电流波形不连续,波形差,故电动机的噪 音大,并带来干扰。故在电路设计时,需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应有适当的滤波电路。
绕组,另一相绕组称为副绕组或启动绕组。转子部分由转子铁心、转子绕组和转轴组成。转子铁 心也用硅钢片冲制而成,且外园冲有许多槽,用以安放转子导条。电机的定子两相绕组通过交流 电后,在定,转子之间的气隙中产生旋转磁场,其旋转速度叫同步转速,以 n1 表示。n1 的大小决 定于通入电流的频率和电机的极对数 P,n1=60f/P(转/分)。当转子导体被此旋转磁场的磁力线切 割时,导体内将产生感应电动势。在转子回路闭合的情况下,转子导体中就有电流流过,载流导 体在磁场中受到电磁力的作用而跟着旋转磁场转动,其转速为 n。转子旋转时会产生能量转换, 这就是异步电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由于使用的电源为单向交流电,从上面所介绍的电机的绕组 情况而言,若不在启动绕组上接电容,而直接在两相绕组上加交流电或只在主绕组上加交流电, 则产生的为脉动磁场,不能给转子提供启动力矩,故在实际电路中,采用在启动绕组电路中串接 启动电容的方法来使电机获得启动力矩。电容运转单相异步电动机定子副绕组(即启动绕组)电路 中串接电容器,此电容器在电机启动与运转过程中都参与工作,由于电路中串接电容,使副绕组 回路为容性,故副绕组电流相位超前于电压,主绕组电流则落后于电压(由于主绕组回路为感性)。 当电容参数设计合适时(一般为通过实验选定能满足要求的电容),两个绕组电流的相位差将接近 90°,从而产生较大的启动转矩,而启动电流较小。这样来使电机获得启动转矩。
形,从而改变电动机端电压的有效值,达到调速的目的,内部工作原理和前面可控硅调速原理完 全一样,以下不作重复。固态继电器是把可控硅及光耦集成在一个 IC 里面。 5.5.2 电路原理图
FUSE2 保险丝; ZR1 安规器件; C11,C15 Y 电容,EMC 器件; C13 X 电容,EMC 器件; R19,R20,Q2 MCU 控制电路; R16 限流电阻与 AQH2223 内部光耦串联; C14 风机电容; R13、C12 组成滤波电路,解决可控硅导通与截止对电网的干扰,通过 EMI 测试;同时防止 可控硅两端电压突变,造成无门极信号误导通。 L2 为扼流线圈,防止可控硅回路中电流突变,对 TR1 进行保护;电感 L2 需放置在 TR1 后 面。 5.5.5 各元器件选型 FUSE2、ZR1、C14 不作详细介绍; C11,C15,C13 根据 EMC 试验效果选型,在 PCB 板上作预留; R19 选用 2K、R20 选用 5.1K 封装可选用 0.25W 碳膜电阻或者 0805 贴片电阻; Q2 选用 9013 NPN 三极管,封装可选用插件式或者贴片式; R16 选 0.5W 510Ω 碳膜电阻,现在市场上有用到 1K 阻值,但控制电流偏小,对 AQH223 控制效果不好; R13 选用 51Ω 1W 氧化膜电阻; C12 选用 0.33uF 275VAC 安规电容;
结合标准化要求,各元器件选型要求如下: D1~D4 选用整流二极管 1N4007;
D5、D6 选用整流二极管 1N4007; R1~R3 选用 12K 0.25W 碳膜电阻,(此处电流较大,0805 封装在市场有反馈被烧坏,建议 使用 0.25W 碳膜电阻)也可采用相关 0805 贴片电阻; C1、C2 选用 223 或 103 滤波电容; Q2 选用 9013 三极管; R4 选用 5.1K 0.25W 碳膜电阻,也可采用相关 0805 贴片电阻。 5.3.4 注意事项 该电路中,三极管依靠基极电压动作,此电压由 R2、R3 分压确定。使用贴片三极管时应特 别注意不能采用 DTC143、DTA143 等内部集成电阻的贴片三极管,可使用 NT8050-D9D。 5.4 风速检测电路 5.4.1 电路原理图
D15、R28、R29、E9、DZ1、R30、C1 组成降压电路,获得相对电压 12V; R25、C15 组成滤波电路,解决可控硅导通与截止对电网的干扰,通过 EMI 测试;同时防止 可控硅两端电压突变,造成无门极信号误导通。 L2 为扼流线圈,防止可控硅回路中电流突变,对 TR1 进行保护;电感 L2 需放置在 TR1 后 面。如果 L2 放置在 TR1 前端,由于电感 L2 为储能元件,在 TR1 关断和导通过程中,对 R24 形 成冲击,尖峰电压接近 50V,R24 容易损坏。该点为市场质量反馈发现的问题。 5.2.5 各元器件选型 结合标准化要求,各元器件选型要求如下:C14 为风机启动电容。
小功率分体机室内风机目前用的是 PG 调速塑封电机,为单向异步电容运转电动机。为了满 足空调正常的运转,达到制冷、制热能力的平衡,所以必须保证室内风机的转速满足系统的要求, 并保持转速的稳定。为达到以上目的,可采用可控硅调压调速的方法来调节风机的转速。为了保 证所调电压满足转速要求,则必须检出电源的零点和测出风机的转速,故在实际电路中,还需使 用了过零检测电路来检出电源的零点.使用风机转速检测电路来检测转速,再通过调节可控硅导 通角来使风机转速达到系统要求。下面分别介绍各相关电路工作原理。
5.2.3 工作原理简介 采用分离元件实现 TLP3526 功能:电网交流电源经过电阻降压,通过稳压管稳压,获得 12V
直流电压,主控芯片通过光耦 PC817 与强电隔离,控制可控硅 BT131 导通与截止。 5.2.4 各元器件作用
本设计指引对室内 PG 调速电机控制电路的电路原理、各器件的参数计算选择、相关技术要 求和实际使用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阐述。
本设计指引适用于美的家用空调国内事业部的室内 PG 调速电机控制电路的设计。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
5.4.2 工作原理简介 12V 电源提供给电机内置风速检测电路使用,目前我司常用的风机每转一周,输出 1 个脉
冲方波,风机内置风速检测电路输出波形通过一个限流电阻后,再通过 103 瓷片电容滤波,二极 管 1N4148 钳位,保证输入芯片脚的电压低于芯片的安全工作电压(风机不转时芯片反馈电压在 5.5V 左右)。芯片通过对输入脉冲方波频率的检测,来判断风机的转速。若转速低于目标转速, 则加大可控硅导通角,提高风机电压的有效值,使风机转速增大;转速高于目标转速,则减小可 控硅导通角,降低风机电压的有效值,使风机转速变低。 5.4.3 各元器件选型
电网交流电源经变压器降压后,先经过整流,形成脉动直流波形,同下图 C 点波形,经过电 阻分压后,再经过电容滤波,滤去高频干扰成分,形成下图 C 点电压波形:
当 C 点电压大于 0.7V 时,三极管导通,在三极管集电极形成低电平;当电压再次降到低于 0.7V 时,三极管截止,三极管集电极通过上拉电阻,形成高电平。这样通过三极管的反复导通、 截止,在芯片过零检测端口 D 点形成 100Hz 脉冲波形,芯片通过判断,检测电压的零点。 5.3.3 各元器件选型
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
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